[摘要]“木已成舟”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成语,意指事情已经发生,无法改变。就像树木已经做成了船一样,无法再变回原样。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事情已成定局,无法挽回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
“木已成舟”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成语,意指事情已经发生,无法改变。就像树木已经做成了船一样,无法再变回原样。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事情已成定局,无法挽回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时,要坦然接受并学会适应。同时,它也告诫我们,在做决策时要谨慎,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。此外,“木已成舟”还隐含着一种顺其自然、接受现实的态度,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冷静和乐观。
“木已成舟”是成语,指树木已经做成了船,比喻事情已成定局,无法改变。这个成语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,原文是“公子离于京,鲁卞公曰:‘语云: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”失信不立。’乃谢,辞曰:‘臣闻之,民之所欲,唯我独尊。’今吾子曰:‘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’则上下不用。吾不能以不信之故,获得于楚,必以不信之故,失去于郑。我之弗图,唯食桃李之报。’”后来,“木已成舟”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事情已经发生,无法挽回。
此外,“木已成舟”在句子中可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,含贬义,强调事情已成定局,无法改变。
“木已成舟”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,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论语·宪问》。它原义是树木已经做成了船,比喻事情已成为不可改变的定局,因此后人多用来比喻事情已成定局,无法再改变。
这个成语的背后有一个深刻的历史故事。公元前509年,孔子与弟子子路、子贡等人到卫国游览。孔子等人来到卫国都城朝歌时,看到卫灵公重用贤人,又接见南子,就对子路说:“看国家的治理得好不好,可以从南子身上看出一些迹象。如果在朝歌有像南子那样的美貌女子,君王却只顾着和南子玩乐,而不顾朝政,那这个国家就危险了。”孔子接着说:“《诗经》里有一句话说:‘平王东迁,天子微弱,朝诸侯,大夫争权,男女争夫,君臣上下交争,而疆场不静,土地百姓离散,不复收拾。’这大概就是所说的‘木已成舟’吧!”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事情一旦发生,尤其是像建房子那样经过劳作、加工的过程,木头已经做成了船,就无法再变成其他东西。因此,我们要从现在开始,珍惜每一个机会,努力奋斗,不要等事情发生后再后悔。
关注公众号获取实时房价信息
海南房产咨询师